【求职路上】李子森:日臻努力,就当伏笔
作者简介
李子森,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外交2013级学生,曾任校志愿服务中心外联部副部长,并获得对外经贸2014年度“十佳志愿者”;曾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一等奖,北京市招商基金营销比赛三等奖,贸大金融峰会辩论赛二等奖;曾在经济日报、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机构和公司实习;获得毕马威、雀巢、绿地集团等多个offer。
我决定开始自己的求职之路是在十月底,那会很多名企已经截止了网申,而我手头上连一份简历都没有,更没有想过自己未来想做什么。在一片茫然和焦灼中投身求职大军,幸而收获了几个还算满意的offer,因此这是一篇非典型求职感想。
简历——包装自己
如果求职是一场战争,那简历就是你的武器。在上战场前,必须反复锃亮这把属于自己的武器。作为对自己整个大学生涯的回顾,做了哪些实习,参加哪些活动,获得哪些奖,小小的一张A4要囊括前三年积累下的资本。虽然网上有很多范式,但最简单的方式还是找学长学姐要一些他们写好的,参照学姐学长的简历,写好后再让他们帮忙修改。改简历是一个有技术的活,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,因为简历上每一个字、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有意义的且你要对其负责。
不可否认,每个人的简历都有添油加醋的成分,但是我对我写的每一个项目、每一个数据都熟记于心,每一行小小简单的概述其实背后都有很丰富的相关经历。面试官会对着简历来质询、追问、深挖,如果无法自圆其说,暴露有虚假成分的嫌疑,那么一般就没戏了,因此在吹牛逼和挖大坑中,要自己衡量。
除了白纸黑字的中英简历,我还准备了一份“隐形简历”,就是把简历上的事扩充到“宝洁八大问”(如:举例证明你如何与他人合作并完成一个目标),求职的特质无外乎是:团队合作、领导能力、抗压能力、解决能力,把每种特质对应到每一个具体的经历,再根据求职的岗位随机组合应变,做到把面试的掌控权掌握在自己手上。有点像高中考试看到题目要先想属于哪个知识点,才能做到胸有成竹。比如面试官问你,举例你有领导力的事例,你就知道搬出自己准备好的哪一段经历,如果他让你谈谈参加的这个比赛,除了讲事情本身,你又可以带出能体现自己相关特质的描述,再结合STAR法则(situation, task, action and result),表述做到重经过、思考,轻结果,力求简练有条理,足以应对相关面试。
此外,无论是简历还是自己的经历,都要准备好中英文版本,并根据不同行业和公司,对自己的实习和项目经历进行对应的增减和顺序安排。有个小技巧是可以把公司招聘的要求,比如细心严谨、沟通交流能力强等等,逐条对应自己的经历来佐证,让对方眼前一亮:这就是我们要招的人!
面试——展示自己
自我包装的技巧只能对应前期HR比较简单的问答式面试,但现在大多数还有AC面(assessment centers),主要是case study 后做展示。这时候才能体会到贸大CPU(crazy presentation university)带给我的好处,所以在大学期间有当组长,担任上台展示的机会要好好珍惜,因为迟早也得用到。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网上有很多,我自己有几点感想。
1. 提高参与度但也要注意与言多必失间的取舍。小组面中有的人为了多表现自己而大侃特侃,结果暴露了自己很多缺陷。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可以专攻一个方面,信息量巨大情况下无法做到面面俱到,把case中的一个方面点研究透,当展示或者Q&A中,每谈起这个方面你就是最有发言权的人,这样既做到了保证一定发言又有自己深刻的洞察。
2. 正确使用商业分析模型。像SWOT分析,4P分析,PEST分类其实大家都懂,但与其照本宣科,不如化为无形。本质上这些理论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,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运用,生搬硬套只会显得自己死读书。
3. 利用四大的case。 无论是不是想去四大,都可以去研究一下历年来的那几个经典case,网上也有一些前辈整理自己的解答,很有参考价值,可以像例题一样练习练习。
4. 保持自己的风度。面试多了,有时候队友奇葩,有时候面你的人也会奇葩,面对这种很无语又想争辩的时候,不要太较真,相信他人的刻薄刚好衬托你的风采。
5. 谦虚,真诚和自信。面试进行到最后一步一般是老板来负责,当想卖弄一些东西的时候,我就告诉自己,在这些前辈面前,再怎么班门弄斧只会显得浮夸。谦虚的态度,适当承认自己哪方面不太懂,反而让人觉得靠谱,可以培养。但面对他们又不用太过于胆怯,对自己自信一点,天下又不是只有这家一个去处,做自己会显得更真实。
选择——认清自己
在拿到一些offer之后,就面临了选择哪家的问题。工作没有好坏之分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户口、工作强度、个人喜好、薪资多少、发展前景,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排序。我个人最后选择了毕马威,虽然一开始我也没想过去四大,但在面试的过程中我慢慢对它有一些改观。在这个时候,很多前辈,甚至在那家公司工作过的人都给我提供了一些看法。但有一条准则一直在我心中:任何人的评判都是主观化的,自己体验过才是最真切的。就像当时选择哪个大学,各有各的说辞,自己来了贸大之后,才发现这些跟评价人自己的努力,机遇和性格都有很大关系。因此每一场面试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田野调查,我会留意公司的办公环境,里面工作人的状态,他们的面试流程安排等等,这反映了公司是否正规和标准化,面试官的水平和素养反映了这家公司的一定水准。有些时候现实跟自己事前主观臆断会有很大出入,有美好幻想的破灭,也有死灰复燃的希望,也让我越发相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。
我之前没想过本科直接就业,毕竟现在不读研究生很没有竞争力,所以我比较看重在公司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平台。在贸大,四大是一个很普通的去处,但对于我自身而言,它有完善完整的培训机制、标准化办事流程、高强度工作下获得的职业技能累积、以及较高的发展平台,因此更多的我把它当作一所学校,比如迫使你去考CPA,增加自己含金量。此外,很多人因为四大高强度工作而望而却步,但是待到投身求职,才发现几乎没有轻松的工作,想在一年时间内刷出两年经验值,让自己成长更快,只能付出更多。
写在最后
无论出国,考研还是找工作,都是大相径庭的道路,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巨大,虽然我经历了从出国到找工作换轨的阵痛,但有一点值得肯定:任何方面的努力都不会被浪费。比如托福、Gmat考试的准备就让我在英文面试,网测中都感到很受用。虽然也让我少了一些实习的时间,但找工作不仅仅是好实习就足够。商业比赛中用到的模型,专业课上学到的逻辑分析,甚至是辩论赛中用过的小技巧,志愿活动接触到的社会信息,都在各式各样的面试中帮助过我。有规划有目标的生活很好,但生活不是一张to do list,不要轻易撇弃自认为毫无裨益的活动,最重要的还是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。另外,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量爆棚的时代,千万不要让自己孤军奋战,这些经验很多也是我向老师朋友们讨教而来,多请教他人有时候能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弯路。